51范文网

2023年杜牧诗三首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10-12 11:53:59 作者:LZ文人 2023年杜牧诗三首教学反思(大全5篇)

岗位职责的细化可以确保各岗位在协作中互相配合和衔接。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自我介绍的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希望可以对大家写好自己的自我介绍有所启发。

杜牧诗教案

《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早雁

【导入语】

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的情状,来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译诗】

秋季过了一半(指农历八月),金河地区胡人的弓弦拉开了,大雁在云天外惊飞,四散哀逃。明朗的月光照着高擎着的仙掌,大雁南飞的孤影在长安上空飘过,灯光暗淡的长门冷宫那边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在金河一带,明春你们这些雁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飞回故乡。不要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为食物。

【内容解析】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哀”,写出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明确: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到长安的情形。“仙掌”、“长门”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惊飞”“四散哀”“须知”“岂逐”可以看出,作者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对它们发出了劝慰和嘱咐。其实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艺术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却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看作四散的早雁。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三首七绝。

【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内容解析】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杜牧诗教案

了解诗人杜牧。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多媒体课件。

基本阅读。

1.5课时。

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的情状,来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秋季过了一半(指农历八月),金河地区胡人的弓弦拉开了,大雁在云天外惊飞,四散哀逃。明朗的月光照着高擎着的仙掌,大雁南飞的孤影在长安上空飘过,灯光暗淡的长门冷宫那边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在金河一带,明春你们这些雁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飞回故乡。不要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为食物。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哀”,写出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明确:颔联想象雁失群后南飞到长安的情形。“仙掌”、“长门”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惊飞”“四散哀”“须知”“岂逐”可以看出,作者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对它们发出了劝慰和嘱咐。其实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却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看作四散的早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这三首七绝。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播放视频《乌江泪》,询问这首歌唱的是哪个历史人物?(项羽)。项羽经历过大小七十余战,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垓下之围,自刎乌江的结局。对于项羽的自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杜牧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杜牧的诗歌《题乌江亭》。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1、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明确:不是英雄所为。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如果卷土重来,说不定还可以成功。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

2、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明确: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3、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王安石《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结合课后练习三)。

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杜牧诗

无棣实中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6月第一版12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与学生交流,导入新课:

有没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经历?为什么离开?离开后想些什么?想家时怎么办?

思念亲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远离亲人、思念父母的时候,就把这种感情融化在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诗歌、散文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篇:《纸船寄母亲》。

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师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气氛。

附投影: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学途中所做。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母亲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放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

请一位同学朗读,学生互评,再读。听录音,比较一下哪些地方读的比我们好。我们读得还不够好,是因为的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请同学们默读,品味揣摩语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注意精彩语句的朗读指导。

学生自己品读,便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完后给同学们描绘一下。

师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投影:诗歌欣赏的步骤: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2、品味揣摩,感受诗歌语言美感悟诗歌意境美)

3、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过渡: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是永恒的主题。父母无私的爱不仅会使子女无限思恋,而且也会赢得子女纯真的回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赏析这首诗,注意同学间的交流与帮助。

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都是描写、歌颂亲情的,它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在生活中,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请在课下阅读:(投影:推荐阅读: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其人其作》)

作业:模仿《金色花》4、5段的写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回报母亲的话。

作者邮箱:sdwdliu@

杜牧诗

学习主题名称:

1.《念奴娇赤壁怀古》

主题内容简介:本课是粤教版必修三教材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中的基本阅读篇目,在学习本课之前,高一的学生有接触过古典诗词鉴赏,但都只是初步的鉴赏,有些学生甚至都不能理解诗歌的文意。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鉴赏古典诗词作品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古典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节课侧重指导学生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及思想情感,并进一步学会在诗歌鉴赏中进行迁移、运用。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写景名句,体会作者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旷远深沉)的时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从而为下片抒发自己看似消极悲哀实则积极旷达的思想感情的情感抒发之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苏轼的几篇作品,对于苏轼其人及其作品的创作风格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通过对本单元前面的《唐诗五首》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但是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对于分析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主旨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微课的认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微课,根本不知道微课什么,更不要说主动学习过微课,对微课的认识几乎为零。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学生课堂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比较积极活跃;但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很多学生都需要在教师或者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按时完成与之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

学习风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较薄弱,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偏好于教师讲授式教学,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特别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作业没能按要求完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本微课是用在突破本课堂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引导和梳理学生理解苏轼的生平及思想,如何通过作品来体现其情感。通过微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掌握不够好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课堂观看微课,边观看边做好笔记,然后分组讨论,课后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整理知识点,反复观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学生集体观看,做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苏轼的生平思想,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整理苏轼的生平及思想,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杜牧诗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习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

(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习“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